本词条由2024级新生群:744483160( )提供 侵权必究

天津大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

作者:狄宇轩   最后编辑于: 2024-3-24 16:11  浏览量:1,653

总纲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切实开展好新时代劳动教育,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天津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学校 “三全育人”“五育并举” 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案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实现劳动教育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贯通融合,夯实日常生活劳动基础,加强专业劳动实践教育,丰富服务性劳动经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促使学生具备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具有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而辛勤劳动的意识与态度,系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劳动知识与技能,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富有真抓实干、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动力,涵养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劳动情怀,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时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脚踏实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 的具有天大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三、工作方案

(一)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树立正确劳动观

1.构建贯通一二课堂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思政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教育对学生普及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理解和认同。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建立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传统生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和生涯教育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 理论课教学生产劳动实践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服务性劳动实践 四个方面保障本科阶段学生劳动教育必修总学时不少于 32 学时。(牵头单位:教务处,协同单位:研究生院、学工部、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

2.强化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建立爱国卫生运动长效化工作机制。以学生宿舍和楼宇为单位划分学生日常生活劳动责任区,制定宿舍内务卫生和环境责任区卫生检查标准,成立卫生检查队伍,强化生活劳动效果的指导、检查、监督和整改。将 学生日常生活劳动学习锻炼 纳入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必修课,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劳动技能学习,做好责任区卫生整理,以每学期卫生责任区检查结果作为学分认定标准。对于检查不达标的学生实行劳动教育学分一票否决制。(牵头单位:学工部,协同单位:后勤保障部)

(二)加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提高生存能力

3.深入开展生活劳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着眼于学生在校日常学习生活和家庭劳动教育,以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环境卫生建设为契机,从宿舍抓起、从小事抓起、从身边抓起,建设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结合新时代学生特点,开展内务建设、能源维保、图书整理、校园美化、农业劳作、美食烹饪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和岗位体验,引导学生在身体力行的生活劳动中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形成稳定而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提高自理能力,感悟劳动之美,进而提高生活品质,养成良好品行。(牵头单位:学工部,协同单位:校团委、后勤保障部、图书馆)

4.全面提升学生生存技能和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的防范能力。开设实战演练为主体的多元化劳动技能训练课程,全面培训和普及与学生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应急救护、防化防爆、安全疏散逃生、公共卫生、全民健康防病等知识和技能,加强生存教育,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使学生掌握防灾救灾的常识和技巧,领悟生命意义。(牵头单位:学工部,协同单位:资产处、保卫处、校医院)

(三)深化专业劳动实践教育,锻炼创造能力

5.系统加强劳动科学与专业培养的有机融合,结合学院(部)特色,推动教学改革,每个专业建设 2 门及以上 “专业 + 劳动实践” 课程,将劳动实践纳入课程大纲的课程目标要求,作为专业教师的重要考核内容。改革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将教学过程向前、向后延伸。推进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打通低年级本科生接受科研训练的通道,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鼓励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专业实践中提升专业劳动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把国家发展需要作为科学研究的风向标,树立把论文 “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科研志向,促进科研育人与劳动育人互融互通。(牵头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院,协同单位:人文社科处、马克思主义学院)

6.大力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劳动。一是充分依托众创空间、创新实验室、创新创业大赛、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等平台载体,以 “挑战杯”“互联网 +”“未来 30 年颠覆性创新创想大赛”学科竞赛 等为抓手,深入推进学生自主科研,开阔全球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二是结合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强化学生动手要求,把设计变成实物,把实物变成产品,培养学生树立 “劳动光荣,创造伟大” 的意识。三是以 “新工科” 建设为引领,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紧密协同,组织学生深入生产一线,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使学生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能力。(牵头单位:校团委,协同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院、宣怀学院)

(四)丰富服务性劳动实践,培养奉献精神

7.广泛开展以 “服务奉献” 为核心的公益劳动。一是组织开展好 “劳动教育月”,将 每年四月的最后一周 设立为 “天大劳动周”,使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义务劳动,强化学生校内义务劳动责任,形成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劳动氛围。二是完善校院两级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密切结合学雷锋纪念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植树节、劳动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围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社会服务、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主题,依托政府机构、公益组织等校外志愿服务基地,不断打造社区治理、教育扶贫、助老助残等公益劳动品牌,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三是推动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和基地的准入立项、周期性考评和退出机制,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参与公益劳动的机会;完善各类志愿服务的工作量计算和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将志愿服务表现纳入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研究生推免等各项工作考评体系中。(牵头单位:学工部、校团委,协同单位:离退休工作处、校友与基金事务处、后勤保障部、教务处、研究生院)

8.不断深化扎根中国大地的社会实践。一是开展好寒暑假社会实践、双休日社会实践、日常性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多角度、广渠道感知中国,读懂中国,理解中国。二是推动校企、校地、校区合作,广泛建立实践基地,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支持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三是引导学生到工厂、农村、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开展社会实践,深化 “兴学之路” 扶贫专项实践项目,加大对口支援和帮扶类实践的力度,使学生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牵头单位:校团委,协同单位:党办校办、宣传部、学工部)

(五)建立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9.建立学生劳动教育清单。立足学生日常生活劳动、专业劳动实践和服务性劳动,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探索建立以生活劳动为核心的劳动教育清单,从 “达标”、“增值” 两个维度全面客观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教育过程和结果。(牵头单位:学工部,协同单位:校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后勤保障部)

10.强化劳动教育评价结果应用。侧重过程性评价,建立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公示与审核,将劳动教育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牵头单位:学工部,协同单位:校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

四、保障举措

(一)组织保障

学校明确分管劳动教育的校领导,建立学生劳动教育会商机制。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后勤保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有关单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统筹落实劳动教育有关工作,明确下一阶段工作目标。逐步将劳动教育工作成效纳入院级单位考评体系,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师资保障

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聘请劳动模范等兼任 “劳动情怀教师”;选聘后勤工作人员等担任 “劳动技能名师”;联合社会各界力量,通过设立荣誉教师岗位等多种方式聘请非遗传承人、大国工匠、技术能手、杰出劳动者等担任兼职教研员或 “业界劳动实践导师”。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师资培养体系,开展全员培训,通过师资培训、专业教师岗前培训、管理干部培训、辅导员队伍培训等培训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

(三)机制保障

建立劳动教育工作保障机制,设立劳动教育专项基金,支持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学改革及相关课题研究。加强师生劳动安全教育,科学评估劳动实践中的安全风险,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防范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督导体系,开展劳动教育质量检测,强化反馈和指导。

(四)宣传引导

推动试点单位建设,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邀请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在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走进校园,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结合 “家国·时节” 系列教育活动开展劳动主题教育,举办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交流等,推动校园劳动文化建设,营造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的良好氛围。

参考资料

  • 《天津大学本科生手册》(2023 版)
你可能还想看: 规章制度 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