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2025级新生群:646938821( )提供 侵权必究

“碳中和” 微专业

作者:郎珺然   最后编辑于: 2025-7-28 15:00  浏览量:13

1. 概述

天津大学自 2025 ~ 2026 学年第一学期起开设 “碳中和” 微专业,符合报名条件的学生可自愿申请修读。

2. 基本信息

2.1. 报名人数

“碳中和” 微专业招生人数上限为 120 人。

3. 专业介绍

碳中和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路径,是国家推进 能源安全保障高效资源循环产业绿色转型生态环境系统治理 的重要战略任务。随着 “双碳” 目标的深入实施,碳排放管理、低碳技术创新与绿色治理体系建设正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领域,相关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碳中和已成为具有高度引领性和紧迫性的新兴人才培养方向。

天津大学 “碳中和” 微专业由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牵头开设。该微专业面向碳排放定量识别与全流程减排路径构建等关键科学问题,聚焦 生态环境保护清洁能源转型资源循环利用与数字智能赋能的深度融合,面向全校学生提供系统化 “通专融合” 教育。微专业依托 跨学科课程体系真实场景实践教学,推动学生构建覆盖碳科学、碳技术、碳治理的综合知识图谱,全面提升其在美丽中国建设、气候治理与绿色低碳转型中的系统认知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与可持续发展领导力。

3. 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3.1. 培养目标

“碳中和” 微专业依托天津大学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深度融合与工程教育改革的综合优势,强化跨界协同与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设置 “识碳 - 算碳 - 减碳 - 易碳” 四大课程模块,构建以科学原理引导、技术方法支撑、应用场景驱动与系统实践贯通的全链条教学体系。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 知识目标:系统掌握碳中和的理论框架、政策体系与演进路径,理解全球气候治理趋势与我国“双碳”战略的科技支撑体系;
  • 能力目标:具备在真实或复杂场景中运用 碳排放核算减排路径设计政策机制集成 等方法解决碳排放问题的能力,强化 工程导向 下的低碳技术应用能力与系统集成实践能力,突出多工具融合与跨专业协作的技术执行力;
  • 价值目标: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视野,增强绿色治理意识与科技报国情怀,具备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自主实践力。

学生按照培养方案要求修满 13 学分并通过相关考核后,可获得天津大学颁发的 “碳中和” 微专业证书。

3.2. 课程设置

“碳中和” 微专业课程内容强调前沿理论、工程应用与场景实践的深度融合,覆盖碳中和领域的 基础科学理论定量分析工具减排技术路径管理政策体系与数智化赋能等,贯穿科学思维与工程素养、跨尺度理解与综合决策能力的协同提升,形成以 系统知识工程能力价值引领 三位一体为导向的培养体系,全面增强学生 服务 “双碳” 战略的综合能力可持续发展胜任力

  • 识碳模块:最低 1 门,最低 16.0 学时,最低 1.0 学分
  • 算碳模块:最低 2 门,最低 32.0 学时,最低 2.0 学分
  • 减碳模块:最低 6.0 学分
  • 易碳模块:最低 1.0 学分
  • 实践模块:最低 2.0 学分

图片:“碳中和” 微专业目标和课程安排

目标与课程

(图片来源:天津大学教务处)

图片:“碳中和” 微专业课程设置

微信图片_20250729150039.png

(图片来源:天津大学教务处)

4. 项目特色

4.1. 构建全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链条

围绕 “识碳 - 算碳 - 减碳 - 易碳” 四大课程模块,构建 “理论 - 方法 - 工具 - 场景” 贯通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覆盖从碳排放核算到减排路径设计、从管理决策到数智赋能的全过程关键环节,实现对学生知识结构、技术方法与实践能力的系统塑造。

4.2. 聚焦前沿交叉主题,突出工程实践导向

微专业聚焦 碳排放核算全生命周期生态系统固碳机理工程技术减排路径碳数字化管理与智能仿真能源系统协同优化 等关键主题,强调科学与技术融合、课堂与场景对接,依托数智平台、真实场域与实验基地,强化学生面向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解决与技术落地能力。

4.3. 打破学科边界,推进多元协同育人机制

依托天津大学新工科背景,整合 环境、建筑、能源、化工、材料、生物、信息、管理等优势学科资源,推动跨院系联合设计课程、共建师资团队、协同开发教学内容,建立面向全校学生的 “零门槛修读、跨专业互选、全链条支撑” 的多元协同育人机制。

4.4. 服务国家战略,聚焦绿色低碳发展需求

紧密对接国家 “双碳” 战略部署,深度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与资源循环利用核心议题,引导学生 理解国家重大需求增强绿色责任担当,拓展面向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多领域职业发展路径,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胜任力与社会服务能力。

4.5. 创新教学模式,强化项目化与能力导向训练

采用 模块化教学设计项目驱动式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在真实数据、真实问题与真实任务中深化理解、提升能力。通过 课程设计项目研究实践工程 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实现从知识学得向实践习得、从碎片化认知向系统化解决的能力跃迁。依托 校企联合平台和海外实践基地,拓展学生在碳中和相关行业中的实训体验,培养具备全球理解力与跨文化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7. 报名信息

7.1. 报名时间

2025 年 7 月 28 日 13:00 至 2025 年 8 月 6 日 13:00 。

7.2. 咨询方式

  • 联系邮箱:
    • zhaojinjuan@tju.edu.cn(赵老师)
    • qiaozhi@tju.edu.cn(乔老师)

相关阅读

你可能还想看: 培养计划 微专业 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