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未来技术学院简介
1. 概述
天津大学 未来技术学院 是全国首批 12 家建设单位之一,以 “共建、共享、开放、融合、共赢” 为理念,以新工科多学科交叉平台为支撑,以产教深度融合为驱动,聚焦 “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 和 “储能科学与工程” 等国家重大战略与人类发展需求,打造未来学科发展孵化器与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培养具有前瞻性的未来技术创新领军人才,推动 “中国制造” 到 “中国创造” 的转型升级。
2. 成立过程
2.1. 获批建设
2021 年 5 月 21 日,为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推动高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做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的通知》,在全国 12 所高校建设首批未来技术学院。
表格: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
序号 | 高校名称 | 学院名称 |
---|---|---|
1 | 北京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2 | 清华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3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未来空天技术学院 |
4 | 天津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5 | 东北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6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7 | 上海交通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8 | 东南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10 | 华中科技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11 | 华南理工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12 | 西安交通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2021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通过 “揭榜挂帅” 方式遴选了首批 3 所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表格:首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名单
序号 | 高校名称 | 获批经费 |
---|---|---|
1 | 西安交通大学 | 4.3949 亿元 |
2 | 华北电力大学 | 4.23 亿元 |
3 | 天津大学 | 4.1655 亿元 |
2022 年 8 月 22 日,为了我国储能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培养和储备一批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视野和引领产业快速发展的领军人才,形成储能领域高层次人才辈出新格局,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通知》,在全国 10 所高校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
表格: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高校名单
序号 | 高校名称 |
---|---|
1 | 清华大学 |
2 | 天津大学 |
3 | 华北电力大学 |
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5 | 上海交通大学 |
6 | 浙江大学 |
7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8 | 华中科技大学 |
9 | 重庆大学 |
10 | 西安交通大学 |
3. 学院特色
天津大学 “未来与技术学院” 由原 “求是学部” 调整组建。学院创新办学机制,打造由院士领衔,汇聚学校优势学科,实施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同时引入企业资源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将学院打造成未来学科发展的孵化器,形成学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引擎,探索新时代学院建设的新工科天大范式。
1.为学生未来发展打造个性化成长道路
尊重学生志趣。实施大类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方式,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并可跨学院、跨专业选修课程。强化数理基础和大口径专业基础,通过跨学科课程和教学项目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
2.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先进培养模式
激发学生潜能。以跨学院、校企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新型项目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生可以围绕工程设计和创造项目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同时通过团队学习等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创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3.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注重创新创业。以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宣怀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为支撑,支持学生科技立项、社会与企业实践,鼓励及早下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学原创和技术原创。具有创业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助力学生健康快速发展。
4.为学生走向世界创建更优更广的资源
扩展国际视野。为学生提供多种境内外交流访问机会,包括假期文化交流项目、课程互认交换生项目、毕业设计与企业实习项目等。邀请国外知名大学教授、企业高管为学生带来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和技术前沿讲座,让学生了解世界、放眼世界。
5.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贴心的书院
促进全面发展。为学生配备校企合作 “双师型” 导师队伍,在思想修养、专业学习、生涯规划、身心健康、生活技能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支持。搭建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领导力。定期组织名师讲堂、党团活动、文体竞赛等学生喜爱的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 专业设置
2025 年,录取到“工科试验班(未来技术学院)”的本科新生可在入学前根据 随录取通知书附带的说明文件,在指定范围内选择其中一个专业(或大类)作为自己修读的专业。
详情请参考:未来技术学院 2025 级专业志愿分流 。
4.1. “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 平台
(1) 平台简介
“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 科技创新计划自 2019 级开始招生,广集天津大学机械学院,精仪学院、自动化学院,微电子学院、智能与计算学部、数学学院等多个学院的优势资源,在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多学科交叉校级平台上进行培养,旨在培养一批综合素质优秀、理论基础深厚、思维能力突出、善于主动学习、具备设计建造-研发未来智能 “新机器” 和 “新系统” 能力、征服世界挑战、引领科技发展的卓越工程师、企业家、工程科学家和领军者。
(2) 平台特色
-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围绕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自动化等科学技术前沿
- 项目式课堂教学,参加国家级及以上竞赛率超过 80%
- 首届毕业生深造率达到 84%
1.高水平师资配置
平台集成各专业学院优秀教师参与课程授课,“海燕”号水下滑翔机、“妙手”机器人、意念控制机器人、智能无人机群、智能无人车、类脑智能控制平台、无人驾驶、智慧芯片、智能机器人等高水平科研大咖担任全程导师,让同学们领略世界先进水平教学科研团队的风采。
2.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全新课程体系
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欧林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体系为蓝本,采用具有天津大学特色的新文理教育,强化数理基础,提升人文素养。课程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淡化专业界限,课程及项目的设置具有一定挑战度,使同学们在挑战自我的同时收获更多学习乐趣,激发个人潜能,获得更多成就感,在未来的社会挑战中更具竞争力。
3.全新项目式教学
课程体系以由项目和课程构成的“ 课程元 ”为基础,各“ 课程元 ”以课程内项目、课程组项目、多学科团队项目、科研实践项目和毕业设计研发项目五种项目为主链,由此形成紧密关联的整体。项目式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引导学生毕业后支撑新兴产业和创造产业新领域。
4.全方位创新创业平台
将技术创新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构建更有意义和使命感的学习和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多课堂融合的创业教育和众创空间、孵化器、创业网络资源对接等方式,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5.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实施本研贯通培养机制。在本科阶段,根据项目所需知识,学生可以选修研究生课程,更有机会提前进入研究生实验室与研究生一起参与科研项目。考核优秀的学生可选择天津大学优异生培养计划实施本硕博连读。同时鼓励学生辅修双学位,具有跨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
(3) 专业分流
根据教学安排,学习两年后,根据学生志愿选择主修专业,选择范围如下:
- 机械学院:智能制造工程
- 精仪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方向)
- 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
- 微电子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与固体电子)、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
- 智算学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软件工程
- 数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4.2. 储能科学与工程
(1) 专业简介
储能是新兴产业,国家战略。以光伏、风电、氢能、动力电池,智能电网等为代表的新兴能源与系统,发展势头迅猛,人才需要强劲,具有系统性思维、能够跨领域开发新技术的人才缺口巨大,对具有战略性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天津大学作为首批获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合创新平台的高校之一,集成电化学、新材料、氢能、智能电网和储能经济与政策领域的优势力量,全面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培养储能领域的“高精尖缺”人才。
(2) 专业特色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汇集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化工学院、材料学院、自动化学院、经管学部等优势资源,在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上进行培养,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具备创造性思维和领导力,能够引领储能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和科学家。
1.高水平师资队伍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担任专业建设负责人,整合天津大学优势资源,包括 4 个 A 类学科,9 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4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形成以 4 名院士为带头人、20 余名国家级领军人才、40 余名国家级青年人才领衔的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的师资队伍。
2.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聚焦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构建“厚基础、跨学科、项目式、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储能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以新23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引领,构建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机制和专业核心课程 15 门;开设储能创客系列项目式课程 4 门,本科期间 100% 进入实验室;设计本研贯通人才培养路径机制,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计划,推动储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式变革。
本科四年有 2 次机会前往储能领域领军企业、政府部门开展暑期带薪实习,每次 1.5 个月,目前已有中汽研、中自科技、平高储能等 15 家单位提供实习岗位,共建校企实习基地 10 个,本科生实习率100%。此外,本科生还有参加国际储能峰会、赴境外访学交流等多种综合实践机会。
3.奖学金与获奖情况
学生获国家级比赛一、二、三等奖各 1 项,天津市级比赛 8 项,获奖学生 16 人次,省部级以上获奖人数占比 25%。2022、2023 级本科生获国家奖学金、沃太能源、中自科技等各级各类奖学金人数达48 人次,覆盖率达 42%。
4.“3+1+N”本研贯通机制
实施“3+1+N”本研贯通培养机制。打破本研学制壁垒,在全系统概念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建立跨学科思维和系统思维,通过本研贯通、本研互代等模式,提高学习效率,实施导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促进个性化发展。
4.3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脑机接口方向)
(1) 专业简介
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颠覆性技术,脑机接口旨在于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的信息通路,实现所谓的“意念”控制,颠覆人机交互模式、革新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脑机接口是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的关键核心领域,已在国防、医疗、教育、电子、通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均展现出了巨大市场潜力和应用前景。世界主要大国都在前瞻部署脑机接口未来科技与未来产业,试图抢占新领域、新赛道的发展先机。发展自主可控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培养相关领域高水平创新人才需求迫切。
(2) 专业特色
“脑机接口方向”汇集天津大学医学院、自动化学院、微电子学院、智能与计算学部、数学学院等优势资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旨在生物与信息融合领域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创造性思维和领导力,具备设计-制造-研发未来生物智能电子接口能力,能够引领脑机交互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和科学家。
1. 高水平师资配置
天津大学在脑机接口相关领域拥有雄厚的学科基础和师资力量。集成了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国家A类/“双一流”学科,形成了由 4 名国内外院士、2 名国家 “万人计划”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 名 “杰青”、1 名 “长江学者”、30 余名国家级青年人才领衔的 200 余人跨学科科研教学团队,全面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
2. 学科融通,辐射式学科布局
跨院校整合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脑机接口相关优势学科,建立辐射学科池,组建学科交叉导师团队,打破学科壁垒,深度贯通脑机接口相关学科人才培养,试点推动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多样化的发展机会。
3. 课程融通,整合式课程体系
围绕神经科学原理、传感材料与电子系统设计、脑机接口编解码技术、人因工程与神经工效等核心技术设置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课程体系,以项目式课程/课程群为主体实施目标导向的模块化教学。设置专业选修课程包,整合天津大学校内教学资源,实行一流特色课程共享、学分互认制度,支持学生“菜单式”课程选择,实现脑机接口 “拔尖型专才” 个性化培养。
4. 科教融通,链条式科研培养
依托国家重大科研平台与项目,推行课题先行的“题师双选”制度,先定题,再选拔,打破传统师生互选模式;实行导师责任制的本博贯通式科研培养,以项目需求为导向,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5.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教学生态
医学部与多家国内领军科研院所、企业、医院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学生可以获得充足的实习机会、实践经验和就业机会。
4.4 柔性电子方向
(1) 专业简介
柔性电子作为引领未来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致力于将电子器件与柔性材料深度融合,突破传统刚性电子设备的结构限制,推动电子系统向“可弯曲、可拉伸、可穿戴”的新形态演进。其广泛应用于可穿戴设备、柔性显示、智能感知、人体健康监测和人机交互等新兴领域,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模式。
随着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重视,柔性电子正加速与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等前沿领域的深度融合,成为构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全球科技强国纷纷前瞻布局柔性电子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路径。我国自主可控核心技术的突破与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需求日益迫切。
(2) 专业特色
柔性电子专业面向国家新型战略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可穿戴电子、未来显示、智能感知与人机交互等技术前沿,致力于培养具备家国情怀、人文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人才。学生将系统掌握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柔性电子核心技术,具备扎实的科学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
通过项目制培养模式,学生将在柔性材料设计、器件开发、系统集成、数据融合与智能应用等方面接受系统训练,具备解决复杂科技问题的能力与跨学科协同思维。毕业生可胜任在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公司及产业转化平台中从事科研攻关、技术创新、系统开发与工程实现等工作,具备引领柔性电子技术与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力,成长为卓越工程师与科技创新人才。
1. 一流平台 + 顶尖师资
柔性电子专业由天津大学常务副校长胡文平教授领衔,汇聚来自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A 类学科的优势资源。师资团队涵盖 5 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 20余名国家级青年人才,构建起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与学术深度的跨学科教学科研队伍。专业依托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和 2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面推进拔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
2. 跨学科协同,学科链完整
整合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基础与应用学科资源,构建涵盖“柔性材料—器件制造—系统集成—智能应用”全流程的专业体系。设立交叉导师组,推进“项目 + 学科 + 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与交叉创新能力。试点实施本研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路径。
3. 前沿融通,个性化课程体系
围绕柔性电子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场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柔性显示、可拉伸光伏、智能感知、电子皮肤、生物电子器件等前沿项目式课程 / 课程群,推进目标导向的教学改革。整合校内优质教学资源,支持学生通过自主化、定制化的课程选修,实现柔性电子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4. 高端引领,创新型贯通培养
依托国家重大科研平台与亿元级项目群,实施“科研选题前置”的师生双选机制,以研究课题为导向遴选适配师生组合,突破传统互选范式 ;构建本博贯通超常规培养导师负责制,依托项目驱动,系统性培育柔性电子领域创新领军人才。
5. 产教融合,精准对接产业未来
专业与中国有研集团、京东方等国家 / 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一流产教融合平台,设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和丰富的产业实训机会。专业注重学生对柔性电子在医疗健康、智能终端、未来显示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与产业生态的理解与适应力,助力学生在毕业后实现快速转化与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