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仲艺术研究所(黾园)
1. 概述
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又称 黾(音 mǐn)园,坐落于卫津路校区敬业湖畔的主干线风景线上,绿竹环绕,面积近 900 平方米,是天津大学校园内兼教学、研究、美术馆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在提升天大文化的传播力、国际交流与项目合作、人文社科领域研究与传播方面具有特殊地位。
图片:卫津路校区王学仲艺术研究所
(图片来源:天津大学)
2. 历史渊源
黾(音mǐn),是我国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画家 王学仲 教授(1925 ~ 2013)的字,语出《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中的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 意寓先生终生勤勉于艺文事业,德艺双馨,垂范后学。
从垂髫至弱冠,王学仲教授以《乐毅论》《黄庭经》《内景》《洛神》为书学主修,间以《张迁碑》《礼器碑》《华山庙碑》,数番誊撰经史子集,成年后,分别在京华美术学院、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得到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等人的指导,后于 1953 年到天津大学任教,直至 2013 年逝世。
王学仲教授生前任中国文联全委会荣誉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书法家协会主席,曾获得 “鲁迅文艺奖”、“世界文化和平奖”、“造型艺术成就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等多项荣誉。作为改革开放以来首批公派海外讲学的艺术教授,王学仲赴日任教传播中华文化,培养美术人才,为中日美术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十世纪 80 年代,安田薰、关好夫等日本友好人士捐资兴建王学仲艺术研究所,由彭一刚院士主持设计。1986 年,黾园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正式落成。
建筑落成后,黾园曾获中国建筑学会鲁班工程设计奖,于 2016 年被列为天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 设计理念
王学仲艺术研究所(黾园)是一座美的殿堂。它面临敬业湖,绿竹环绕,风景秀丽,设计建造充满艺术美感,又蕴含传统园林文化内涵,是在传统基础之上的大胆创新,呈现 “中而不古、新而不洋” 理念。
在建筑外形上,黾园规模小中见大,闹中取静,借助内外空间交融渗透和高低错落的轮廓线变化,形成丰富深邃的层次,粉墙黛瓦、花木扶疏、文墨留香,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臻于统一。
在设计者彭一刚院士眼中,王学仲先生“毕生从事于中国书画的研究,且在文学、诗词等领域造诣颇深,应属于典型的国学大师。为与他的身份相称,其研究所理应表现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意蕴,并能给人以质朴典雅的感受。”
图片:卫津路校区王学仲艺术研究所
(图片来源:天大人文艺术)
2020 级建筑学院学子曾子凡在现场考察作业中这样记述:
“从流线方面看,采用斜廊打破方方正正的格局,从而使庭院空间氛围更加活泼······另外西面的屋顶处理也很有意思,即呈前高后低,不等边的梯形斜面,而使近窗临水的那部分呈透空的格架形式,又可获得奇妙的光影变化效果······”
图片: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内景
(图片来源:天大人文艺术)
除却本身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湖光掩映的别致风景,这里还是一处天大人文高地。每年 3 月春来早,黾园桃花最早开,“北洋第一葩” 从未错过良辰。这昭示着研究所在高教美术学领域的第一抹春色,也更像是黾园精神的写照。
图片: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外景
(图片来源:天大人文艺术)
黾园可游可赏、引人入胜、独具匠心,园内学术研究诗书画印四美俱臻。王学仲先生生前在园内完成了他大部分著作手稿和书画佳作。后继学者承其遗志,在此研究创作、以美育人,外在内涵交相辉映,书香墨韵生生不息。
图片:王学仲艺术研究所书房内景
(图片来源:天大人文艺术)
4. 机构设置
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是北洋艺学源流之始。这座最具艺术气息的教学科研单位,在天大人文学科建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4.1. 组织机构
研究所现设有书法艺术研究工作室、国画艺术研究工作室、油画艺术研究工作室,承担全校本科生的选修课教学、本硕士点研究生的培养、王学仲先生的文学艺术理论研究、学术科研、美术创作及社会高级研修培训工作,旨在为理工科为主的天津大学创立一个高品位、具有浓厚文化艺术氛围、能开展活跃的文艺交流的艺术教育基地。
4.2. 教学师资
为广开艺术视野,提升学术水平,研究所先后聘请了国内著名艺术教育家和创作家寇梦碧、孙克纲、孙伯翔、刘宗武、霍春阳、唐云来、何家英、张建会、王书平、陈聿东、张永敬、阎秉会、杨喜发、张闯等担任客座教职,包括日本高校教师、学者长治雅彦、鱼住和晃、出野文莉等来此授业讲课,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升传统中国画和书法学的国际美誉度。
5. 教学活动
5.1. 招生类型
王学仲艺术研究所于 1986 年获为国家一级学科 “美术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内理工科大学开办硕士层次艺术教育的首创之举。研究所现招收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成人教育生、进修生,同时为国内外广大艺术爱好者开办短期艺术培训;为艺术专业高考学生提供考前培训。
5.2. 开设课程
目前,研究所教师已在全校本科生公共选修课课中开设《中国山水画》《中国画》《中国历代造型艺术》《中国书法学》等课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涉及视觉艺术综合研究、中西视觉艺术比较研究、现代水墨研究、美术史论等专业方向,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科生 “第二课堂” 课程《中国建筑史》也常在研究所里讲授。师生将课堂搬出教室,亲临现场,在回廊、屋檐、窗棂、鱼池、青砖中感受匠心巧运,捕捉设计灵感。
艺术类选修课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在校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研究所通过实践总结了美术学这个典型的文科在理工科大学中存在和发展的经验,是学校发展文科,实现学校以工为主各种学科协调发展布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美术学学科设写意画研究、书法艺术研究、油画艺术研究、工笔画研究、美术史论共 5 个学术研究方向,开设 8 个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现代水墨研究、中国书法流派研究、古典油画技法研究、西方油画流派分析、中日艺术之比较、西方美术概论、中国线描艺术、中国传统美学、中国古典诗词等。分别由黾学学派老中青三代学人授课,学术背景涉及绘画、雕塑、美术、设计和美术史论,体现了学科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另聘请日本国立神户大学,筑波大学等国外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天津美术学院、南开大学等国内知名教授担任客座教席。
近年来,研究所进一步开展社会高级研修培训工作,作为对全日制学历教育的重要补充,有效提升学员学术水准与实践能力,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为应对疫情,提升全校美育课程授课效率,我所牵头组织美术学骨干教师进行《中国画微专业》设计与建设工作,课程建成后,将为我校艺术人文类金课建设、疫情常态化下的本科美育课程建设提供探索经验和高标准范本。
6. 学术科研
王学仲研究所先后有王学仲先生个人专著《夜泊画集》《王学仲美术、书法、文艺论文集》《王学仲画集》《王学仲书艺》《中国画学谱》《书法举要》《墨海四记》《黾勉集》《王学仲散文集》《三只眼睛看世界》《王学仲短诗选》《王学仲书画旧体诗文选》《王学仲诗词选》《吼哈》等面世。
2011 年,研究所成功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日本馆藏近代以来中国留日美术家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该项目由王学仲教授担任首席专家,中日合作,云集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及学术、文博机构共同合作参与,项目弥补了天津大学在该领域的空白,也是美术学研究的一大突破,该项目已于 2019 年结项。
此外,研究所教师亦有《啸傲江山一黾翁:王学仲纪念文集》《王学仲纪念诗文集》《怀文抱质——孙列中国书画选集》《墨海生涯记》《中国高等美术学院教学范本》《王学仲的艺术世界》《文化创意与非遗保护》《中国历代造型艺术欣赏》等大量文集、专著出版。
2014 年来,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教师共有七项美术创作、学术论文入选获得国家级学术活动奖项。
7. 学术交流
王学仲艺术研究所自成立以来,每年举办多次学术交流活动及艺术展览,涉及美术、书法、建筑、动漫、新媒体等多个艺术领域,包括:
- 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 当代著名书法家天津大学校训作品展
- 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
- 秦岭云艺术展
- 徐培晨艺术展
- 新寮涵脉——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北洋园首届作品展
- 王学仲旧体诗词吟诵会
- 海棠花开黾园清·乙未清明纪念会
- 华瀛传镫·中日高校艺术交流展
- 海棠季”美育公开课
历年开展学术讲座活动包括:
- 神户大学魏碑书法
- 中国画传统价值观
- 科学图像的艺术审美
- 人才的文化自信构建
- 中国书法的造字源流
- 百年党史与美术经典
全方位、浸润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天大学子带来丰富多彩艺术体验,立体展示出研究所师生精神风貌、文艺素养及美术创作的丰硕成果。
得益于研究所国际交流桥梁优越条件,日本国立大阪教育大学、日本京都佛教大学、日本创价学会等高校、社团高频次来所学术访问和创作实践交流,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历史和教育模式进行深入探讨,这些活动皆为研究所教学促进和学生成长提供了有益助力。
8. 人文教育基金
为进一步践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导人文教育理念,培养卓越人才,2014 年,王学仲人文教育基金在天津大学成立启动。活动正式发起并捐赠首笔资金 200 万元设立 “天津大学王学仲人文教育基金”,主要用于在卓越联盟高校(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 9 所高校)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在天津大学人文社科领域设立优秀青年教师奖教金,并支持天津大学的人文社科类学术交流、艺术活动、大型展览等项目,传承人文精神,嘉奖勉励后进。
图片:天津大学王学仲人文教育基金获奖学生名单
(图片来源: 天大人文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