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2025级新生群:646938821( )提供 侵权必究

“智能医学” 微专业

作者:赵绍斌   最后编辑于: 2025-8-02 14:07  浏览量:32

1. 概述

天津大学自 2025 ~ 2026 学年第一学期起开设 “智能医学” 微专业,符合报名条件的学生可自愿申请修读。

2. 基本信息

2.1 招生人数

“智能医学” 微专业面向双校区本科生招生,上限 30 人。

2.2. 修读要求

“智能医学” 微专业建议修读 4 个学期,主要招收 大二大三 年级本科生,学科及专业不限,需具有一定 数理与计算机类 课程基础。

3. 专业介绍

3.1. 目标定位

“智能医学” 微专业通过课程体系构建 “医学基础 → 工程技术 → 创新实践”的学习路径,探索 人机协同智能化诊疗康养新方法“工程医学” 新方向,全面服务 “智能 + 医学 + 工程” 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3.2. 培养目标

“智能医学” 微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

  • 掌握 基础医学、生物材料、智能算法、医学仪器应用 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知识;
  • 培养 医智交叉融通、医工转化创新能力
  • 塑造 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团队合作 精神;
  • 塑造 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创造性思维和领导力及人文关怀意识
  • 服务人民生命健康及相关产业发展。

4. 课程体系

4.1. 课程建设方案

图片:“智能医学” 微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图片来源:天津大学教务处)

4.2. 主要课程

(1) 医学基础

《基础医学概论》《生物医用材料》。涵盖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医学知识,生物医用材料结构、制备与应用场景等内容,为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疾病发生机制、诊疗相关医用材料等提供基础。

(2) 工程技术

《医用电子技术与医疗仪器》《智能医学信号处理》《智能医学前沿技术》/《神经工程与脑机接口》(线上线下结合课程,二选一)。涵盖生物医学电子学、医学信号分析处理、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机视觉、脑机接口等技术,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技术处理医学数据和解决医学问题。

(3) 创新实践

《医工融合创新实践项目》。包括 10 个供学生可选的医工融合创新实践项目主题,促进兴趣驱动自主完成项目式学习过程,其中涵盖了 智能诊断智能治疗智能康复医疗机器人 等智能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场景,涉及 现代医药研究技术应急医学装备医用系统芯片可穿戴智能传感医疗装备系统设计与仿真 等前沿技术研发与实践内容,培养学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 产教融合

与企业(如华为)对接智能医学人才就业需求,紧贴人工智能热点与前沿技术,学习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初级认证课程,覆盖 大模型网络存储昇腾 AI 等领域,可获得 华为 HCIA-AI Solution 认证

4.3. 学时分配

图片:“智能医学” 微专业课程学时分配

(图片来源:天津大学教务处)

图片:“智能医学” 微专业课程逻辑

(图片来源:天津大学教务处)

5. 培养特色优势与保障条件

5.1. 优势条件

天津大学在医工融合特色的智能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条件:

  • 具有生物医学工程(全国首批建设)、智能医学工程(全国首个、软科专业排名连续三年第一)、机械(全国首批建设)、药学(国际化特色培养)等相关学科和专业;
  • 取得了 “神工” 系列康复机器人系统智能医药器械 等一系列智能医疗装备重大成果;
  • 综合了 神经科学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材料机械 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并实现其在 临床医学航天医学特种应用 等领域的规模应用落地。

5.2. 保障条件

2018 年,教育部批准天津大学建立我国首个 智能医学工程 专业,是医学门类中首个授予工学学位的 “新医科”、“新工科” 交叉专业,是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天津大学是全国智能医学工程教育联合体理事长单位、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智能医学工程专业 “101计划” 牵头单位,智能医学工程 在软科排名中连续三年全国第 1生物医学工程 位列全国第 2

依托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智能医学工程教育部工程中心等重大科教平台,“智能医学” 微专业配备 两院院士 领衔,长江杰青万人 等国家级人才为骨干,以及校-医-企联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顶尖科教师资团队,为智能医学微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核心支撑条件。

图片:天津大学智能医学专业实验平台

(图片来源:天津大学教务处)

6. 咨询方式

  • 咨询电话:022 - 27406402

相关阅读

你可能还想看: 培养方案 微专业 智能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