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2025级新生群:646938821(
)提供 侵权必究
新型“储能” 微专业
作者:肖诗妍 最后编辑于: 2025-1-18 22:27 浏览量:2,234
1. 概述
为响应国家 “双碳” 战略对高层次储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现启动 2025 年秋季 “新型储能” 微专业招生,面向 大二及以上本科生 开放申请。本项目支持弹性修读,融合 “技术 + 市场 + 实践” 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兼具政策理解力、技术攻坚力与产业运营力的储能领域复合型人才。
2. 基本信息
2.1. 招生人数
“新型储能” 微专业面向 大二及以上年级 本科生招生(专业不限),人数上限暂缺。
2.2. 修读要求
“新型储能” 微专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授课方式,学生在校期间(最短 1 年、最长 2 年内)修满 6 门课(含 4 门必修、2 门选修),完成课程考核,即可获得 “新型储能” 微专业证书。
3. 专业介绍
3.1. 目标定位
“新型储能” 微专业面向 “双碳” 战略核心需求,培养具有 “技术 + 市场 + 实践” 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学生将:
- 懂政策、熟市场、会技术、能运营
- 具备前沿视野、战略思维、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
- 胜任储能行业从研发到应用、从政策到产业的多样化挑战
4. 课程体系
4.1. 课程设置
“新型储能” 微专业围绕 “理论基础 - 前沿拓展 - 应用实践 - 市场推广 - 综合提升” 共 5 大模块,精心构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 8 门课程:
- 《储能技术与系统》
- 《电化学储能前沿》
- 《新型储能材料》
- 《电力储能应用》
- 《储能政策与市场》
- 《储能安全与创新实践》
- 《储能行业实践》
- 《竞赛实训与结业设计》
上述课程融合化工、材料、能动、电气、经管等多个一流学科专业资源,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系统与细节兼顾。学生在 5 大模块中修满 6 门课(含 4 门必修、2 门选修)即可发证。
图片:“新型储能” 微专业课程体系

(图片来源:天津大学教务处)
5. 师资团队
新型储能微专业由天津大学多个学院联合建设,包括化工、材料、机械、自动化、经管等学院部等,现有国家级人才 4 名,核心教师 20 余人,拥有深厚的教学与产业背景。课程团队教师牵头或深度参与能源领域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长期活跃在产教融合一线,保障课程内容兼具系统性、学术前沿性与产业实践性。
图片:“新型储能” 微专业核心教师代表

(图片来源:天津大学教务处)
6. 特色优势
表格:“新型储能” 微专业特色优势
培养特色 | 核心优势 |
---|---|
学科交叉 | 融合化工、材料、能动、电气、经管等多个一流学科专业资源,覆盖新型储能 “技术-政策-市场” 全链条 |
产教融合 | 企业参访(如华电集团、平高储能等)、行业讲座、赛事设计,深度接轨真实场景 |
周期短 | 线上线下混合授课,且学制灵活 |
零门槛 | 无专业限制,无先修课程要求,跨专业选修自由度高 |
实践导向 | 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学分占比超 30%,强化 “做中学” |
7. 咨询方式
- 姚老师:13161136598
- 王老师:1360218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