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2023级新生群:839796705( )提供 侵权必究

2023 级工程力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基地

作者:王昊宇   最后编辑于: 2023-8-27 21:12  浏览量:2,725

一、概述

天津大学 工程力学 专业肇始于 1895 年北洋大学成立时,当年即设立 力学 课程。1926 年茅以升建立力学实验室,1957年贾有权、李骊分别参与编著新中国最早的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教材, 1956 年筹建力学专业,1997年获首批 力学学科博士点,2004 年获批 国家级工科力学教学基地,2007 年获批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 年获 国家级教学团队,2016 年学科评估 A 类,2019 年获首批 一流专业,2020 年获首批 强基计划,2021 年获批 拔尖计划 2.0 基地

天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具有深厚的科学底蕴,兼备理、工科学的灵魂。始终秉承理工并重的原则兴教办学,既站在科学研究前沿,探索先进工程科学理论、工程力学分析方法与尖端实验手段,又面向工程应用,与航空航天、海洋、生物、能源、材料、土木、水利、机械、智能制造、智能建造、微电子等能诸多工程科学领域联系紧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型的综合化、交叉复合型的高级力学工程人才。

天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覆盖一般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是国内唯一的包含力学全部二级学科的学校,综合实力强。力学专业从建校伊始的力学课程,到现在的工程力学专业,历经 120 多年的建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和优势。由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本专业的毕业生质量好,社会信誉度高,优秀者众,其中不乏科技界、教育界、工程领域和自主创业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包括院士、杰青、董事长、国外学者;毕业生基础扎实,适应力、学习力强,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隧道盾构、跨海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毕业生择业面广,行业和职位多样,全面适应不同行业需求。

本专业名师荟萃,包括 6 位天津市教学名师,和 1 个国家级力学教学团队。师资团队结构合理,66 名在岗教职员工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1 名(周恒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1 名(陈予恕教授),国家 “千人计划” 学者 2 名,“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 2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 名,教育部学部委员 1 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3 名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5 名,天津市 “千人计划” 及 “青年千人计划” 学者各 1 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5 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及提名者各 1 名,博士生导师 37 名,硕士生导师 57 名。教授、副教授占 83%35 ~ 55 岁教师占 70%。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健全,岗前培训、5 年跟踪听课、国外培训等多途径提升教学水平;借助名师发展计划,培养市级教学名师 4 人、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历届教指委任职 13 人;通过引育并举,近年培育/引进 6 名国家千人、长江、杰青和 “四青” 人才。

根据教育部和学校有关决定,天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设立 “力学拔尖班” 并拟在 2023 级本科新生中开展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校内新生选拔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更多后备人才。力学拔尖班欢迎有志于基础学科建设、力图成为国际一流力学领军人才的考生。

二、申报范围

力学拔尖班在 天津大学本科录取新生 中进行二次选拔。下列学生不能申报

  • 各专业强基计划录取学生
  • 艺术类专业
  • 天南大合办专业
  • 第二学士学位班
  • 内地新疆班
  • 内地西藏班
  • 新疆预科班
  • 少数民族预科班
  • 外语保送生
  • 定向培养生
  • 文科类考生
  • 未按时到校报到的学生

三、力学拔尖班介绍

3.1. 背景介绍

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基地是国家一流人才培养的高地,其目的在于建立健全符合不同领域基础学科拔尖学生重点培养的体制机制,引导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有利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实现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初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一批勇攀科学高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崭露头角。

天津大学力学专业于 2021 年入选第二批(力学首批)拔尖计划 2.0 基地,是我校第一个 拔尖计划专业,并于当年选拔了第一批力学拔尖班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首届拔尖班获评校级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等多项荣誉。

3.2. 培养目标

力学拔尖班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以大师言传身教引领、科技精英赋能,创新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构筑 “力学拔尖学生” 培养平台,全面夯实工程科学基础理论、提升多学科知识交叉与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学术领导力的国际一流力学家与科技领军人才。

在学期间实行 本研衔接培养“一人一策" 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实现拔尖人才快车道。毕业后能在机械、航空航天、能源、土木水利、交通、船舶、环境、海洋、材料、化工等行业从事科研、技术开发或大型工程计算及设计、管理工作,还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与科研研究。

3.3. 项目优势

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能力拓展课、PBL + RBL(项目式 + 研究式创新实践)课、人文修养课、模块化课程、国际化课、本研衔接课等,进阶式提升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

小班教学

实施 “小班授课”,开展精英式培养,实行 “PBL + RBL 项目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讨、解决复杂科学和工程问题的能力。

双导师制

“书院导师 + 学术导师” 个性化培养:每位同学均配备高水平学术导师和书院学习导师,营造良师益友氛围。

一流平台

学科交叉通融、资源内联外引、国内国际联培:超万平米力学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共享基础实验室与未来科学实验室(结构基因、人工智能、虚仿技术、深度挖掘、未来材料等)全部对强基及拔尖计划学生开放,激发创造性思维,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创新实践平台;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以 “力学 +” 为载体,实行多模块主/辅修制,鼓励学生选修 交叉学科 方向,增强创新能力。

本研衔接

特区培养,本硕博衔接直通车;实行特区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工程项目制进行创新训练和能力培养,接轨国际化教学,创新思维训练,大三年级进入本硕博衔接通道

4. 申报条件

  • 思想品德高尚,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素质优秀;
  • 具有高考 物理 科目成绩,并被天津大学录取,已完成入校报到,且 符合学校转专业资格
  • 力学 方向有浓厚兴趣,并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

5. 毕业及流动机制

根据教学安排,本科阶段学制 4 年,本硕衔接学制 5 ~ 6 年,本博衔接学制 7 ~ 8 年。

流动机制

拔尖班流转遵循 自愿原则,每学年末学生可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是否转出,转出学生可进入工程力学普通班培养;转入学生实施 申请考核制,考核合格后进入拔尖班培养。

高保研率

可推荐面试攻读研究生(含直博)不低于 50%,读研方向含力学学科各方向(航空航天、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生物力学、工程力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四、选拔与录取

4.1. 报名方式

登录 拔尖计划报名平台:https://jinshuju.net/f/FX1zMB
要求准确、完整地完成网上报名,并加入工程力学拔尖计划校内选拔报名微信群,群二维码如下,进群昵称为:姓名-学号。后续选拔安排将在此微信群中通知。

4.2. 选拔程序

4.2.1. 选拔范围

限 2023 年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天津大学录取生源。

4.2.2. 资格认定

由机械工程学院本科教学办公室负责对所有申请者的材料进行初选审核,通过资格审核者方可进入考核程序。通过资格审核申请者须携带 身份证学生证,按规定参加考核。

4.2.3. 考核方式

依据工程力学拔尖计划培养目标,采用 现场综合面试 考核方式,主要考察学生的学科特长和综合素质。

  • 面试时间:2023 年 9 月 3 日 08:00 ~ 18:00
  • 面试地点:北洋园校区 37 楼 501、37 楼 507、37 楼 511、37 楼 513、37 楼 515

实际面试时间和地点请以通知为准。

4.2.4. 录取原则

最终录取以 综合面试成绩 为准(高考成绩作为参考,不计入面试成绩),按成绩高低依次录取直到额满。

五、时间安排及工作程序

报名时间:8 月 22 日至 8 月 28 日

报名截止后报名申请不能变更,进入资格审核和学生遴选程序。具体面试时间、地点将在微信报名群发布通知。录取结果将通知本人,并予以公示和报送教务处备案。

六、咨询方式

  • 咨询电话:13820854124 (曲老师)
  • 邮箱地址:qu_chuanyong@tju.edu.cn
  • 机械工程学院官方网站:http://me.t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