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2025级新生群:646938821( )提供 侵权必究

2025 级计算机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2.0 学生遴选

作者:郎珺然   最后编辑于: 2025-8-01 13:14  浏览量:483

1. 目标定位

遵循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计算机基础学科前沿,强化使命驱动,以仰望星空、精选精培少数未来精英为导向,以大师 言传身教引领科技精英赋能“因材施教”“深耕精耕” 相结合,推行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研融合、创新引领、面向未来” 的教育理念,全面夯实 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提升 多学科交叉与创新 能力,构筑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 培养平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计算机及交叉领域学科引领者和战略科学家。

2. 培养特色

2.1. 创新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突出个性化拔尖人才培养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培养过程中教学科研协同配合, 实施 “2 + 1 + 1 + N”本研贯通 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学制可依学分 弹性调控,本科前期突出基础培养,后期进入名师指导个性化本研衔接、本研贯通培养阶段,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特点构建 “一生一方案”“一生一课题” 计划,通过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和扎实的科研训练,培育学生全方位发展。

图片:“2 + 1 + 1 + N” 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

“2+1+1+N”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

2.2. 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机制

建立健全 以常规学业考核为基础,课外创新实践能力考核为补充的多元学生评价体系,以及 全周期全过程多角度 的教学评价机制和多方联动的质量监控机制,在专家咨询委会和教学指导委员的指导下,组织完成《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2.0 实施办法》、《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计划 2.0 学生遴选办法》、《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2.0 考核与退出机制》、《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计划 2.0 指导教师(团队)遴选办法》、《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计划 2.0 个性化方案制定》、《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计划 2.0 个性化选修学分认定》等涉及培养方案、学生遴选、考核与退出、导师遴选、实践类学分认定、教学质量与科研指导质量评价等各项制度的制订,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机制

2.3. 促进交叉融合,创造跨学科学习和科研训练条件

围绕天津大学多学科交叉平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构建跨学科项目制教学体系,构建 三层科研创新体系:科研入门,大师引领开拓视野;竞赛提升,学以致用实践驱动;科研创新,名师指导创新思维,创造跨学科学习和科研训练条件。

3. 选拔方式

3.1. 新生入校二次选拔

依据《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计算机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2.0 学生遴选办法(试行)》,面向我校 当年招收的、符合转专业资格大一新生 进行二次选拔。选拔人数原则上不多于 30 名。

3.2. 入校选拔考试形式

笔试(考核科目为 数学)、上机程序设计考核(简称 机考,编程环境为 C++)、综合素质面试(简称 面试)三部分组成,三部分满分均为 100 分。具体报名途径另行通知

参考资料

  • 《2025 级计算机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2.0 学生遴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