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津路校区第 9 教学楼
1. 概述
第 9 教学楼(简称:9 教、9 楼)位于卫津路校区北洋广场北侧,是卫津路校区的主楼,主要为学校机关部室的办公场所,因其灰墙绿瓦、古朴凝重,散发着浓重的古典气息,是天津大学的文化象征,常作为天津大学宣传材料的主要素材。
图片:卫津路校区第 9 教学楼
(图片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大学校友总会)
2. 历史渊源
1953 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创始人 徐中 教授设计了第 9 教学楼。
该建筑造型雄伟气派、技艺精湛。她的 “诞生” 艰辛,据学校老师介绍,当时天大校园里湖泊众多,很多建材都是用船从水路运送的。施工时有一个故事:据说当时施工要求极其苛刻,用来做混凝土的沙石不能有一点杂质,检测者手戴雪白的手套,随意抓取洗好的沙石,如果发现雪白的手套上沾染一点脏色,沙石就必须重新清洗。就是这样简单却极为有效的方法,保证了建筑的质量;就是这样的精神,让天大学子懂得了什么是严谨,什么是规范。
图片:五十年代第 9 教学楼施工场景、六十年代第 9 教学楼风景
(图片来源:天津大学团委、天津大学)
1958 年 8 月 13 日,毛泽东主席到天津大学视察 ,包括我校师生员工在内的 10000 多名群众汇聚等候在九楼前的广场上,争相一睹伟人风采、聆听指示教诲。当日将近 12 点时,毛主席与陪同的领导同志一起走出九楼,站在台阶上向大家挥手致意。瞬间,整个天大校园沸腾了,人们在广场上高呼 “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在天津大学视察时,毛主席作了重要指示:“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图片:1958 年毛主席视察天津大学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关于九楼有许多故事。曾亲历九楼建设的天大老校友何国模先生在一次讲述中揭秘,九楼开始设计时本打算面对校门,是东西向的一座楼,但中国建筑讲究坐北朝南,学生会给徐中先生提了意见,徐先生觉得有道理,放弃了最初的想法,将建筑调整成为南北向,这就是现在九楼的样子。
第九教学楼当初还有个别称,叫做 “鸽子楼”,不仅是因为楼顶的装饰用的是鸽子,还因为环境好,许多野鸽子、蝙蝠在这里居住,每到黄昏,众多的鸽子在晚霞中盘旋在九楼顶,倦鸟归巢,成为学校的一大景观,承载着许多校友的回忆和情感。
2013 年 1 月,第 9 教学楼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正式获批成为天津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巍然矗立于校园中心位置的第 9 教学楼,见证了天津大学一个甲子的历史变迁,记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五位国家领导人曾在这里留下的足迹。
3. 设计理念
第 9 教学楼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创始人 徐中 教授设计,是文化自信的天大表达。9 楼采用中国传统歇山式大坡顶,飞鸽形的鸱吻和琉缸砖清水墙面,雄伟壮观、造型别致、风格古朴、结构坚固,历经唐山大地震而巍然屹立。总体设计风格将西洋结构与中国固有的古典形式相结合,是上世纪 50 年代天津率先开展的运用 “社会主义内容兼民族形式” 的教育部门的建筑,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
建筑为四层砖混结构楼房,平面呈 “凹” 字形。主入口处从三个方向设高台阶直达二层,入口处有宽大的缓冲平台,平台及台阶均设简化的束莲栏板,入口上方出挑雨篷,雨篷下挑梁呈斗拱状。外檐为硫缸砖清水墙,首层、二层窗台下墙面及三、四层的窗下墙为混水抹灰饰面。歇山屋顶,十字脊,屋脊鸱吻、和平鸽造型等极具时代特征,檐下设斗拱造型构件装饰,檐口处环绕建筑设如意云纹样彩绘,以拐子锦彩绘分隔。该建筑中较多使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体现了建国初期建筑师对我国传统建筑的深刻领悟和着力传承。
图片:卫津路校区第 9 教学楼风景
(图片来源:天津大学校园景观荟萃)
图片:卫津路校区第 9 教学楼风景
(图片来源:天津大学团委、天津大学)
旭日东升,照耀着北洋广场北面一座宏伟高大、庄严肃穆的建筑,她就是卫津路校区的建筑瑰宝 —— 第 9 教学楼。
图片:卫津路校区第 9 教学楼正门
(图片来源:杨鸿钦)